专家解析
2月12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全球规模最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状况调查报告”。受访者涉及全国417家医院的14万名患者。报告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特别提醒,我国糖尿病人全球第一,但八成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用胰岛素有“失败感”?
52%的人患病5年后才起始胰岛素治疗
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77%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52%的人在确诊糖尿病5年后才起始胰岛素治疗,其糖化血红蛋白接近10%。
原因解析:中国目前有9240万糖尿病患者,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纪立农教授认为,糖尿病患者接受多种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与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间较晚有关。
2型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模式为“阶梯式疗法”,即从改善生活方式到一种口服药治疗,再到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在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病情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开始胰岛素和口服药物的联合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它说明过去3个月人的平均血糖水平,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关系不大。而我们熟悉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则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病人坐公共汽车到医院测血糖,挤车、排队再加上生气等,血糖可能就高了。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内,说明治疗方案(无论是饮食控制还是运动、药物治疗)都合适;如超过7%,说明治疗方案有问题,要启动下一步更强化的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也是衡量糖尿病人发生并发症危险的指标。英国的一项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脑卒中风险下降12%、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下降14%、白内障摘除术风险下降19%、微血管病变风险下降37%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风险下降43%。
52%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达到10%才起始胰岛素治疗,很值得重视,因为这个时候人体内许多器官已经受到了损害,虽然患者自己还没有感觉。指标从7%升到10%,要经历很长时间。这段时间是大夫建议用胰岛素而病人不愿意用?还是大夫没给病人查糖化血红蛋白?或者有其他原因?专家们正在研究。
纪立农教授说,不少病人怕用胰岛素,觉得有失败感。其实,在许多患者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时,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丧失50%,因而胰岛素分泌出现不足。一般的磺脲类口服药就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但是这样如同鞭打累马,剩余的β细胞会越来越累,最后逐渐衰竭死亡,胰岛素分泌也会越来越少。此时,如果继续使用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就会越来越差,并发症也应时出现。因此,一旦口服药疗效减低或失效,就应该尽早应用外源性的胰岛素。胰岛素是人身体的自然物质,注射它既没有毒性也不会成瘾。有的早期病人用胰岛素一两周之后停药,血糖能恢复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几年都在6%左右。不仅使用胰岛素如此,口服药也可起到这样的作用。
不忌口忽略测血糖
85%患者用了胰岛素血糖也未达标
数据显示: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后,有85%的人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
原因解析:纪立农教授说,合适的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合理的饮食治疗、适当的运动治疗、自我血糖监测以及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根本。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频率低和自我管理技能差有关。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有的患者觉得我都用胰岛素了,就不必太忌口,甚至经常熬夜、忽略血糖测试。其实,我们体内胰岛素的规定模式是需要多少给多少,它会根据血糖的波动进行非常精密的调节。而打胰岛素,剂量本身就不能够像体内那么精密调节。所以胰岛素的治疗,需要配合血糖监测反复调整,如果这个环节做不好,即使用上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也不好。患者最好每天测试一次血糖,每3个月到医院测试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纪立农教授说,此次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建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平台和糖尿病控制信息反馈机制,为提高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水平奠定基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开展针对性的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提高他们使用胰岛素的技能,提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率。他还建议从治疗模式、管理模式着手,让糖尿病人多学一些自我管理技能,如在医院糖尿病门诊设立为糖尿病人服务的护士岗位,指导病人测血糖、打胰岛素,并记录病人血糖监测情况,为大夫提供参考。
平均患病时间6年
错过最佳干预期可能引来并发症高峰
数据显示:被调查的患者平均年龄接近60岁,患病时间为6年左右。这表明最近五六年,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诊断的高峰,可能会引来并发症高峰。64%的人,伴有一种以上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原因解析: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引起的。人体体液就像一个大的培养基,组织细胞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必将导致各组织器官病变的发生。
糖尿病人较非糖尿病人更易患其他疾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29%的人甘油三酯水平异常,27%的人胆固醇水平异常,13%的人出现蛋白尿,27%的人发生白内障。
纪立农教授说,从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的证据来看,对于新发的糖尿病病人,如果使用强化的血糖控制,最明显的改善是微血管病变,长期的随访之后发现他们大血管病变也有改善。但对那些得了糖尿病8-10年的病人,再进行强化血糖控制,不但微血管病变看不到改善,大血管病变也看不到改善,而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和首要致死原因。
现在,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患病时间在6年左右,属于能看到较好干预效果的时期,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没有及时地调整方案使用胰岛素治疗,那么这些人今后并发症风险就会增大。调查表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费用占总治疗费的80%以上,若并发症高峰到来,对个人、家庭甚至我国医疗体系,都是沉重的负担。
-延伸阅读
每小时新增400糖尿病人
“如果您吸烟、不常吃蔬菜水果并缺少奶制品,如果您口味偏咸且常吃油腻食品,如果您每天体力活动少于半小时,那么,您的心血管系统就会逐渐发生拥堵。”日前,在北京医学会和北京电视台共同成立的“健康专家顾问团”新闻发布会上,健康顾问之一、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专家赵东提醒大众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健康知识。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北京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使人身体内的“大街小巷”(心血管系统)通畅无阻的关键是:戒烟限酒、健康饮食、规律的体力活动、平和快乐的心境。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向红丁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6%,糖尿病患者每小时新增400人。预防糖尿病,应该做到五个要点:多懂一点儿、少吃一点儿、勤动一点儿、放松一点儿、必要时药服一点儿;控制糖尿病,需驾驭好五驾马车: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糖尿病患者想不得并发症,至少要五项达标:体重达标、血糖达标、血压达标、血脂达标、血黏达标。 (段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