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环网知识数据库信息:
装饰图片信息编号:183986
装饰图片信息阅读方式:免费
以下装饰图片信息由发布机构发布,从装饰图片正文以下信息本站不做任何修改.
装饰图片正文(原文):
十环网提示:以下为知识内容
据历史资料记载,“海黄”在海南岛的地理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海南岛的许多地区包括今天的三亚、陵水、万宁、文昌、琼海、琼山、定安、澄迈、临高、儋州及西部、西南部地区的“黎峒”中均曾有过“海黄”生长。“海黄”在海南岛的地区分布图一如海南岛的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征。眼下被人们极力推崇的生长于西部山区的“海黄”,其林下多为褐色红壤,从而使西部、西南部的“海黄”一般呈浅褐红、深褐红及深栗色,其深浅不一的褐色条纹十分明显。有的由于黑色素分布不均匀,还会生出不规则的近似黑色的条纹及斑块,俗称“鬼脸”。而海南岛东部平原区的“海黄”,由于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全为五指山和缓的坡地及平原地带,其土壤多为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厚厚的火山石及火山灰。由于土壤肥沃,营养丰富,故生长在这一地区的黄花梨,其色泽多呈浅黄或金黄色,具有纹理直,少有或没有“鬼脸”的特点。
由于海南岛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山坡和缓,平原面积大,特别适宜于黄花梨的采伐与运输;而西部地区则山坡陡峭,运输极为不便。故而明清时期“海黄”的砍伐次序便是先平原,后山区;先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后西部、西南部地区。由此可知,材色多呈浅黄色或金黄色的明清黄花梨家具,早于红褐色或深栗色(即所谓油梨)明清黄花梨家具;材色多呈浅黄色或金黄色的明清黄花梨大型家具,多于红褐色或深栗色(即所谓油梨)明清黄花梨家具,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海黄”为何有油糠格之分
在海南岛的黎族人看来,木材分为有心的和无心的两类,有心的叫格木,无心的叫杂木。他们把木材的心材部分称为“格”,边材部分称为“漫”。于是,黄花梨木在当地黎族人的眼中,就有了“糠格黄花梨”和“油格黄花梨”之分。
如上所述,黄花梨木在海南岛的分布是极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糠格黄花梨”多产于东部、东北部地区土地较肥沃的平原地带;而“油格黄花梨”则主要生长于海南岛西部山区或丘陵地带。前者的心材特征是色浅黄而油性差,比重较轻。后者不仅其心材部分颜色较深,而且比重大、油性足。其实,近年来人们种植于房前屋后、农田周围或其它土壤条件较为优越林区的黄花梨,也多属于“糠格黄花梨”。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同一个树种,在不同的地段,会形成如此明显的差异呢?百度上是这样解释海南黄花梨木“糠格”和“油格”形成原因的:海南岛东部地势开阔,雨水充沛,阳光充足,这里的“海黄”生长比较快,因而材质相对疏松,花纹大,毛孔粗;而西部山区,由于地势高,多是山林,生长在这里的“海黄”,由于树林茂密互相争夺养分,生长缓慢,因此材质也就细密,大部分沉水,花纹也因此显得极其丰富细腻。其实,这只是讲到了表象,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倒是周默先生提出了一个思路,笔者以为颇有新意。
在周默先生看来,海南黄花梨木分为“糠格黄花梨”和“油格黄花梨”,是和海南岛独特的土壤构成分不开的。地质学知识告诉我们,海南岛的土壤构成,其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都是有明显差异的。比如,位于海南岛东部及东北部地区的琼海市及周边地区就多为由玄武岩风化而形成的红壤。由于该地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直面大海,是台风常年光顾的地方;火山喷发遗留下来大量的火山灰,虽然土壤较薄,但有机质极为丰富;加之雨水丰沛,非常适宜黄花梨的生长。所产出的黄花梨其心材也多为浅黄或金黄色,是谓“糠格黄花梨”。加之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便于采伐和运输,从而也使其最早成为海南黄花梨木遭到毁灭性采伐的地区之一。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友情提示:本站点所有信息全部免费浏览,其中部分知识由免费会员发布,来源于十环网,其真实性需要使用者自己确认,十环网所有信息均为免费公开查询,不承担任何商业责任!如果有涉及到虚假和隐私信息,需要删除的请使用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电话:021-36375289标签: 海南 之分 木材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