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社区居委会负责人的见证下,家住淮安市清浦区清安街道运河新村的69岁老人谢广亚,通过区红十字会为他和98岁的老母亲办理了去世后自愿捐献遗体的手续。他说,他们母子都非常乐意用自己的器官帮助救治他人,或用于科学研究,造福社会。据悉,谢广亚母子不仅是淮安市最早的两位遗体捐献志愿者,而如此高龄的一对母子志愿捐体,在我省也尚属首例。
儿子跟母亲谈捐献遗体
开明老母亲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谢广亚告诉记者,他于1942年2月出生,一辈子从事过很多职业,当过学徒,做过工人,干过行政管理。他的母亲生于1913年,父亲在他刚记事时便撒手人寰。此后的岁月里,母亲一人扛起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直到他成家立业。
“母亲是我最亲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养育之恩。”谢广亚说,一直以来,他都照料着母亲的饮食起居,“老人家患有冠心病,腿骨折过两次,是我最大的牵挂。”
不幸的是,今年3月份,谢广亚被确诊患前列腺癌,而且已是晚期。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没有实情相告,而是选择独自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在将老人家安顿好后,他入院接受了手术治疗。
谢广亚说,前些年,他就知道有遗体捐献这回事,但对于通过什么渠道捐献、要办哪些手续并不了解。正是这场病,使他坚定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并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当得知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实现这一愿望时,他非常高兴。
后来,他和老母亲谈起了捐献遗体的想法,提议母子俩一起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没想到老人家欣然同意。“母亲非常开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谢广亚说。
母子俩郑重签捐献遗嘱
成淮安市最早的两位遗体捐献志愿者
今年8月初,经过一番斟酌,谢广亚立下了遗体捐献遗嘱:“本人谢广亚和母亲吴舫自愿在去世后捐献遗体,将眼角膜、肝、肾等器官提供给需要的人……遗体用作医学研究后火化,骨灰撒向江河湖海,不占用国家一寸土地,以节约资源……”
昨天上午,在社区居委会干部和清浦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带着这份手书的遗嘱,谢广亚前往清浦区李集乡以琳老年公寓,探望正在这里生活休养的老母亲。
记者看到,老人居住在二楼一间朝阳的房间里。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见有人进来,老人起身打起了招呼,脸上挂满了笑容。
“妈,我问您,您同意捐献遗体不?”谢广亚当众问道。“好啊,我愿意!”老人回答得响亮而干脆。随后,填写好申请登记表,谢广亚和母亲郑重地签名盖章、按下红手印,母子俩由此成为淮安市最早的两位遗体捐献志愿者,现场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除了捐遗体还要捐遗产
想为社会上的困难人员送去温暖
除了捐献遗体,谢广亚还立下遗嘱,表示要捐出自己全部的财产。“不管是银行的存款,还是居住的房屋,我会一分不留。”谢广亚说,如果自己去世了而母亲仍健在,就用这笔钱供母亲安享晚年,剩余的部分全部捐给社会上的困难人员,为他们送去关爱与温暖。(通讯员 王小平 张玉秀 记者 朱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