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吴志军 沈基飞)20年来,作为军队最高医学科研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联手几十家著名企业,开展了数百个新药品种的合作,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成果覆盖了全军卫生装备系统。
军事医学科学院是连接国防和民生的特殊纽带,推行军民融合战略历史已久,并且产生了诸多经典。20年前,一次偶然机会,解放军报记者别拓仑聆听了该院秦伯益院长关于科企合作的即兴演讲,深受鼓舞。他当即找到一支铅笔,取出烟盒包装纸,在上面记了下来。没想到,这则以“四环理想”为题的简短消息最终成了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新闻,并引发军委总部和全军官兵广泛关注。
“四环模式”开创先河,“四环理想”制造奇迹。截止到1998年,该院独资或控股企业24家,合资合作企业9家,企业资产近4亿元,年利润上亿元。当时,该院所属企业的典型代表——四环制药厂,是国内最早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之一,在1997年年产值就达到了2亿元。
科企结合模式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为该院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1998年,军队实施“不经商”政策。该院企业全部撤交并转,无偿移交给北京市政府。自此,该院的成果转化工作从“自主转化”向“科企合作”转变。十余年来,他们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技资源和科研实力,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合作,逐步走出了一条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双赢发展之路,催生出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复方蒿甲醚、太罗胶囊、鸡鹦鹉热疫苗等获得了欧洲发明人奖、美国盖伦奖以及国家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科学创新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1951年成立以来,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始终坚守“国家安全至上,人民安康第一”的神圣使命,为我军卫勤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1世纪,他们相继完成以“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为标志的二代卫生装备研制任务,配发到全军任务部队,为全军卫勤系统升级换代做出了贡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野战方舱医院和建国60周年大阅兵上格外引人注目的野战手术车。事实上,这只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辽宁陆平、苏州江南航天等企业合作的众多硕果之一。
据统计,1999年至2010年间,先后和该院合作的企业多达100余家,大批成果迅速脱颖而出,造福民众,惠及全球。他们自主研发的新药“复方蒿甲醚” 被WHO指定为治疗抗药性恶性疟首选药物,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专利的化学药品;“霍乱疫苗”在印尼海啸期间,作为温家宝总理出访的国礼赠送印尼;解磷注射液成为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药品,有效率为99%,挽救了数十万民众的生命;罗格列酮片上市后,迫使国外产品价格下降42%,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近几年,该院先后与湖南、浙江、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市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合作项目遍布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成果转化综合效益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建设“力量型、引领型的世界一流军事医学科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