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舞蹈《千手观音》,大家都记忆犹新,聋人们用优美的舞姿展现出生命的蓬勃力量。在昨天举办的雨花台区第四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上,12聋童不但向市民们展示了很潮的舞姿,还秀起了拳脚功夫。他们中最小的4岁,最大的也不过7岁,为了登台表演,孩子们辛苦排练了一个多月。台下的观众们连称“神奇”:听不见音乐怎么跳舞的?
聋童看老师手势翩翩起舞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随着《中国功夫》的背景音乐响起,雨花台区婷婷聋童幼儿园的12个孩子跟随节拍挥舞自己的四肢,一会儿扎马步手拉弓,一会儿挥拳踢腿,架势摆得有模有样。
跟一般孩子不同的是,跳舞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台下一位女老师。再仔细一看,孩子们都戴着类似耳机的东西,有些孩子还背着个黑色小包。
原来,孩子们都戴着助听器,背着小包的则是装了人工耳蜗,播放的音乐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微弱的音感,只能看老师的手势来完成舞蹈动作。
尽管在舞蹈中,有的孩子动作错了,有的孩子没跟上节奏,但他们每个动作都表现得很到位,眼睛时刻跟着老师的手势。
表演结束后,老师向孩子们伸出了大拇指,大声说:“每个同学表现得都很好!”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表扬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跳舞让聋童找到自信
指导老师、25岁的贺小丽对记者说:“聋童们普遍都比较自卑,但是在跳舞中他们找到了自信,他们可喜欢跳舞了。他们听不见,每个动作都是生记下来的,完全靠记忆完成连贯的舞蹈,很不容易,排了一个多月,要是正常孩子一个礼拜就差不多了。”为了登台表演,全校85个孩子都教了这两支舞,最终选出了跳得最好的12个孩子,入选的孩子都很骄傲。
在学跳舞之前,老师会先教孩子们打拍子,通过触觉和视觉来体会老师的手势打出来的节拍,然后再根据拍子做动作。贺小丽说:“最开始教的时候,孩子们的动作是无序的,但通过学习他们知道了舞蹈不能乱跳,而是要按照老师的拍子跳,有时要慢,有时要快。聋童听不到音乐的旋律,但可以根据播放音乐时地板发出的震动来感知节拍,一样可以跳舞。”
“许多人对听力残疾都有一个误区,认为聋哑人是完全听不见声音的。”贺小丽已经在婷婷幼儿园工作了3年多,她每年都要面对各种面孔解释很多次,“事实上,我们所接触的大部分聋哑人,都有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或是人工耳蜗之后,完全可以听见声音。经过训练的孩子不仅可以恢复听力,95%以上都可以恢复语言功能。”3-6岁是聋童康复训练的黄金期,家长们千万别错过。对于学唇语,贺小丽表示不提倡,因为孩子会过分依赖眼睛读唇语而忽略了对听力的训练。
让聋童开口说话是最难的。与聋童沟通的困难,有时候超乎人们的想象,老是劝他们开口说话,这些孩子也会不耐烦,甚至动手把老师的手臂抓出道道血痕。事后老师还得向“行凶者”道歉,说怪老师太心急,没有注意到他心情不好,然后带他到超市去买吃的,以增加感情。教会聋童开口说一声妈妈或姐姐,可能要与他们吼叫成百上千遍。贺小丽说,想让聋童开口说话平均需要三四年的训练。
走出这里,就和普通孩子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婷婷幼儿园对孩子的期望。纪媛馨的老家在洪泽,来的时候3岁,现在戴了助听器,可以开口说话,今年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跟普通孩子一起读书。
记者跟这些孩子们交流时,他们尽管有点口齿不清晰,却都热情地拉住记者的手,抢着说话。他们不但可以“听”得见,并且响亮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沈晓莺 谢群 徐兢
-链接:
大学老师受周婷婷启发
开办聋童幼儿园
1996年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个聋人大学生周婷婷和一批婷婷式的早慧聋童取得成功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南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钱洁在周婷婷事迹的感召下,决心为聋童教育事业做贡献。2003年,她投资8万元,带领16名员工,创办了“雨花台区婷婷聋童幼儿园”,位于雨花台附近的西春路。该园采用每班4—6人的超小班规模,全年寄宿制,教师24小时陪护,现有来自全国的聋童85名。
在该园接受康复教育的聋童,最后都能与人正常说话交流,不少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上了正常的幼儿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