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那座重重大山环绕的村庄里,丈夫刚去世仅5天,59岁的何金凤就嫁给了65岁的冯代全老汉。现代社会中的“闪婚”,看来本不应该在两名花甲老人身上。但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中,仅有的35名成员之间却只能够以包括闪婚在内的各种形式相濡以沫,他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互相延续着仅剩不多的生命。
故事就发生在广东曾经规模最大、病人最集中的一家麻风病院——韶西医院里。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昨天随一群热心的志愿者走进了这个鲜为人知的神秘村庄。
探访麻风病院
最多时有350多名病人
韶西医院位于曲江枫湾一个偏僻的山谷之中。除了当地村民,韶关城区知道这个医院存在的人少之又少。从一条小土路中蜿蜒而行数公里,就能看见数排平房散落于被大片青山所包围的开阔地上。
麻风病人将自己居住的房舍起了澳门、韶关、南雄三个名字,透出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关心和渴望。
邓回礼是市皮肤病医院长驻在此的一位医生,为韶西医院住院部副主任。1987年转业到这里至今23年。在老邓工作期间,病人最多时曾经达350多人,工作人员多达24个。至去年止,韶关市新发病一例,现症6人,其中判愈4人。
如今,老一批的麻风病人大都已经去世了。现在院里仅剩35人。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46岁。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肢体完全健全的人。
对话 麻风伉俪
互相照顾是结婚的唯一理由
记者进入村庄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刚刚成婚的冯代全和何金凤老人拍结婚登记用的证件照。他们新年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在春节前能拿到结婚证。一看到记者拿着相机,就赶紧找工作人员提出了这个请求。
一个月前,何金凤的前夫患肝癌不幸去世,临终前特意交代同村的老冯,要娶何金凤为妻。因为金凤婆婆双腿截肢,双手都没有手指,自理能力非常差,一个人根本无法生活。
老冯说,结婚没有太多复杂的因素,即使是死去的人重托,也只有一个简单而现实的理由——互相照顾。也正是这个原因,常人难以理解的一个月丧夫即闪婚,在这里却得到了所有人真诚理解和祝福。
现年68岁的李土金是村长。他也是一名麻风病康复者,从1972年得病后来到这里,他就再也没离开过。他和妻子邱桂凤的结合,如同老冯夫妇一般,同病相怜、饱尝孤独之苦后迅速成婚。
在李土金记忆中,村里如此结合的麻风病康复者夫妇有9对之多。这些爱侣的结合,没有过多的风花雪月,他们从成婚之日起,就要坚强面临对方有可能即将离去的危险,更意味着可能要照顾毫无劳动能力的对方直至身故。
特写 麻风病患
耄耋老人6年未出过房门
康复中心并没有森严的严禁出入规定,事实上这里连一座像样的大门都没有。他们可以出去买菜,甚至出去逛街——虽然那需要很长的距离。但一道无形的铁门却阻隔他们与社会的真正融入和回归。
“用药一个星期就不具备传染性了。”邓回礼说,麻风病“可治可防不可怕”,世界各国都采用治疗麻风病统一的国际联合化疗治疗方案。“采用联合疗法,最快半年,最慢一年就有可能达到判愈的标准。”
即使是这样,仍有部分人对麻风病有着固执的恐惧。村长说,现年80岁的吴神贵已经6年没有出过房门了。
和吴老汉一样,很多人的家就近在曲江、翁源。并不是老人们不恋家,停留在几十年前“家”的记忆是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大部分康复病人出去之后仍然选择回来,回到这个平静、与世无争的小天地中。 当许多老人去世后,医护人员经常能在他们的枕头下、被子里发现积攒了数十年的现金。原来老人们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零花钱没有一个人舍得花,他们总是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现金细心地用布包裹起来。
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我都不明白,无依无靠的他们,连几两肉都舍不得买,攒下这些钱来留给谁呢?”答案当然只有一个,那便是老人们魂牵梦萦的亲人。
呼吁 献爱患者
让剩余的岁月不再孤独
这些年来,地方政府和一些社会爱心团体不定期地都会来到村中看望老人,除了慰问金,还有许多被子、衣物等御寒用品。因此,村长告诉记者,老人们目前最需要的是两方面的援助:首先是改善伙食。以青菜为主的食物不足以保障老人们的营养需要。其次,是希望35名病友都能拥有一台收音机,能让老人们剩余的岁月不再孤独。(文、图/记者卜瑜 通讯员曹智辉、吴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