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论坛 博客 投诉 收藏 设为首页 信息发布中心 历史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知识中心 > 健康知识

"义诊"只为卖药推销保健品 投诉难显露监管空白

时间:2011-01-01 09:51:39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网络


  又是免费检查,又是赠送试用品,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亲热地搀扶老人们进进出出,耐心讲解眼睛的保养常识,还不时提示所推荐的药品能在药监局网站查到批准文号……这是近日六里桥某大厦内一次“义诊”活动的场景。记者扮作患者从旁观察,发现在看似合情、合理、合法的“义诊”中,一些老人不再心存戒备,愿意拿数千元“花钱买健康”。

  “义诊”,顾名思义是为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等咨询服务的非商业性社会公益活动。但记者见到的这类“义诊”不会大张旗鼓地广而告知,而是通过向居民住宅信箱里投递通知,以一对一的联系方式,确定目标患者,最终达到盈利目的。

  没人能统计出这类“义诊”每天究竟有多少,但肯定每天都在发生……

  “义诊”为什么专盯老年人

  石阿姨是在自家信箱里看到“义诊”广告后,最终成了被“义诊”的患者。她告诉记者,开始曾将信将疑地打电话咨询过一次,之后便有固定的人与她联系,问她的年龄、病情,然后让她等待通知,说会派车接她参加“义诊”。

  这是一个有关眼科疾病的“义诊”,当记者试图参加时却颇费了一番周折。“义诊”组织方坚持说他们只针对老年人,必须由老人亲自参加。经过近两周被反复调查认证和盘问、登记后,记者终于以“临时代替家中老人看病”的借口,被允许参加。

  会议室里坐满了前来“义诊”的老人。

  讲座是“义诊”的第一个环节。主讲人用了将近一个小时,介绍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和白内障从初发期到成熟期的种种症状,并不时引用数据,强调白内障手术复发率最高可达80%的严重后果。配合讲座,现场还播放了一期央视《焦点访谈》节目,10名患者做完白内障手术后,有9人最终失明。画面让人心惊肉跳,只见患者一只眼的眼皮被拉扯固定,露出眼球,手术刀在眼球中“切割”,混浊的血液和体液从眼球里溢出,看到这里,“义诊”现场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主讲人滔滔不绝,但话题已经转到了一种药品,他以医学专家的名义向台下老人推荐,告诉他们:吃了这种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不至于发展到要靠手术治疗的程度。

  据记者事后查明,央视这期《焦点访谈》的题目是《安徽宿州眼球医疗事件调查实录》,披露的是宿州市立医院管理混乱,与非医疗机构违法违规合作,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从而引起的一起严重的医源性感染事故。

  这段张冠李戴的“教材”,参加“义诊”的老人们并不知道。

  经受一番感官刺激后,连记者自己都会本能地作出选择:千万别上手术台!应该用更好的方法治疗眼病。而“更好的方法”,或许就是他们推荐的这种药。

  事后,记者向解放军总医院一位眼科专家咨询,他说,从临床实践和国内外文献资料来看,“尚没有发现对白内障特别有效的药物”,药物确实可以延缓发病周期,但“义诊”中所讲的“白内障手术复发率可达80%”,肯定是夸张,也是心理暗示。在临床中,中老年人做这种手术很少复发,即使复发也能治愈。

  【揭示】

  心理诱导和暗示是关键

  “您看是不是觉得酸胀?发热了没有?轻松多了吧?”当“义诊”人员推介医疗器械或药品时,老年人出于对健康的担忧,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加上不断受到语言诱导,一些人会按照提示寻找感觉,甚至觉得“有效”,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是错觉。

  在心理专家看来,老年人之所以容易上当受骗,与他们注重身体健康及社会参与的心理需求有紧密关系。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林春分析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处在下降期,记忆力、判断力下降较严重,其高级认知能力和决策交流能力也相应下降。表现在家庭生活中,老人常被称作“老小孩儿”,既容易轻信他人,有时又固执不信任家人劝导。如果身处“义诊”这样一个精心策划的群体氛围中,互相影响和感染,很容易发生“从众”和盲从心理,从而一步步上当受骗。

  对待家中的老年人,心理专家提醒,年轻人应更注意与父母的日常情感交流,及时向老人传递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不使其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安排老人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身体不适要及时陪伴到正规医院就诊。

  “义诊”为什么都是送药上门

  录像片放完,紧接着专家“义诊”开始了。工作人员给老年人发号,挨个儿叫号,同样是一对一地问诊。

  78岁的石阿姨向记者讲述了参加“义诊”的一次经历:“我们一个院儿同去的6个人,听讲座时还坐在一起,但叫号时就被隔开了,谁的号都不挨着谁,问诊时更是互相没个商量和提醒。”她回忆,当时“专家”先问她都患有什么眼病,再用仪器观察她的眼睛,然后挺着急也很“体贴”地说:“你的眼病很严重,赶快吃我们的药吧,肯定能提高你双眼的视力。而且一定要坚持吃一段时间,效果才会好……”

  石阿姨也看过那段惨不忍睹的电视录像,听说推荐的药疗效不错,便不再犹豫准备购买。“我平时不乱花钱,为健康花点钱也是应该的。而且专家说了,吃他们的药一定要坚持,所以我当时就要求买一年的药。”

  但是,“义诊”现场不卖药。“专家”让她留下电话,说到时候有人会送药上门。

  石阿姨头天上午参加“义诊”,第二天一早,有人就拎着两大包药和承诺赠送的眼贴、明目仪等找上门来。

  像讲座时一样,来人热情耐心地让石阿姨清点药品和赠品,还仔细地嘱咐“药最好饭后服用,第一周一天3次,一次一片,第二周一天3次,一次两片……”

  付过药钱得到的是收据,一年的用药每盒单价498元,一共12盒,总价:5976元。

  石阿姨说,来人手里的那本收据很多都已经填好了姓名和金额。“看来买药的人至少有几十位。”

  用药几天后,她觉得有点不对劲儿:“赠送的眼贴好像泡了酒精,用后眼睛难受,发涩。”对那些药品究竟管不管用,她也产生了怀疑。

  【揭示】

  送药上门为躲避执法检查

  记者参加的是和石阿姨同样的“义诊”,但地点不同。记者拨通了丰台药监局的电话咨询,在仔细听了记者反映的问题后,工作人员上网检索后说,义诊方销售的药品确实是有国药准字的非处方药,有案可查,但消费者购药收据上盖红章的义诊单位名称,在经过核准的医疗机构中找不到。

  药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经接到过对类似“义诊”的群众举报并多次到现场检查,但是,这些“义诊”活动都不在现场卖药,而是与患者约定时间,私下交易,具有隐蔽性,因此很难处理。除非找到“义诊”现场卖药的证据,或者下一次举办活动的地点,否则无法受理举报。

  “义诊”为什么

  不停变换场所

  一连几天,石阿姨仔细回忆参加“义诊”的全部过程,她发现自己压根儿没弄清举办“义诊”的具体地点,因为组织者从来不说明“义诊”地点,而是通过车接车送的办法,这种做法更容易让老人们感到“体贴”。

  记者以家中老人的名义报名参加的“义诊”活动,一直被告知“时间、地点都还没确定,到时候会派车到小区门口接您。”直到“义诊”举办前一天夜里9点多,义诊方的人员才打来电话通知车接的时间。

  记者发现,这类“义诊”活动经常变换地点,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连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也常会更新。石阿姨在参加“义诊”后一个多月,又从家中邮箱里找到了文字内容完全相同的“小广告”,唯一不同的是:广告上的联系电话换了新号码。

  【揭示】

  发生纠纷找不到被诉方

  王先生曾在某保健公司当过“义诊”医生,他说“义诊”里名堂很多,不仅卖药,还推销保健品。按规定,保健品不得宣传疗效,但很多类似“义诊”活动却能避开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在“义诊”时夸大疗效。他告诉记者,比如会向老年患者强调用的是国际先进仪器,使用免费,如果在大医院检查一次至少要花费几百元等等。承诺免费赠药、先用后买,目的也是为了打消老年人的戒备心理,最终将药品、保健品等推销出去。等老人真要购买时,会被告知要达到理想的疗效,必须保证较长的用药期,而这些药品都不便宜。

  记者听一些老年人反映,当他们服用2-3个疗程后依然不见效果时,再想找后账却寻不到对方人影了,留下的电话有的竟是私人住宅电话。

  据北京市消协和工商部门有关人员介绍,在调解投诉时,双方必须都能找到。一方找不到就意味着调解失败。而受理举报更需要明确被诉方,比如公司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以及有正式的收款发票等凭证。如果仅是一个流动的无地址的“行动组织”,既没有注册,也没有正规发票,举报就有一定困难。

  “义诊”纠纷

  为什么难投诉

  据记者查询,近日参加的这次“义诊”卖给老年人的治眼病药品,每一大盒498元。同样品牌、规格的药,在百姓大药房标价398元,而一些有相同用途的药品,价格低的只有几十元。

  觉得上当的石阿姨想投诉举报,她把生产厂商、工商12315等电话打了一圈儿,但没有一个单位受理此事。

  不得已,石阿姨把情况跟孩子说了,“我女儿把药拿出来,这时我才仔细看了药品的说明书,主要成份只有两种:珍珠层粉和葡萄酸锌,价格贵得没有道理。”

  【揭示】

  投诉难显露监管空白

  记者决定帮助石阿姨继续“举报”,结果发现举报这类“义诊”真的挺难。

  ——工商部门说,“诊疗”活动归卫生局管;如果卖药,应该归药监局管理。工商部门只能查处其是否具有“营业执照”。

  由于“义诊”活动地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消费者找不到投诉主体,无法确认其是否无照,因此工商部门也无法受理。

  ——12320北京市公共卫生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事你打110报警吧。”

  ——卫生局答复:“你举报的义诊机构不是医院,不归卫生局管。”

  据记者了解,正规义诊和医疗咨询一般只能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特殊情况需要有关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备案。根据卫生局制定的《医疗机构义诊活动办理须知》,想“举报”义诊问题,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即必须是本市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必须是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批准开展的义诊活动。

  就是说,经过批准、备案的义诊由卫生局监管,而很多没有获得许可和备案的“义诊”,则很难监管。

  记者试图向价格主管部门投诉。但分别查询了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发改委的“药品定价目录”后,记者确认,这次“义诊”所售的药品不在“政府指导价”名单中,药品销售厂商是可以自主定价的。

  此类“义诊”的组织者似乎早已摸清了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一道道“缝隙”,让消费者既无法找到他们明显违规的证据,事后追究责任也没那么容易。

  说起看病的经历,石阿姨就很懊恼:“我被孩子狠狠地批评了,这我服气。将近6000元买了这些‘神奇疗效’的药,只能认倒霉。可是想到这些人每天仍在忽悠甚至坑蒙老年人,我真生气。”

  记者手记

  小心,有人借“义诊”的名义……

  如今,社会上有些打扮像医生的人,打着某医疗机构专家教授的旗号,经常以义诊的名义到乡村、社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免费为群众测血压、血糖、血脂,做一些简单的体检项目,或以举办健康咨询讲座等形式,承诺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诊、无效退款等信誉保障。

  “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是这类“义诊”活动惯用的口号,他们专挑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卖的是真药,讲的是病理,几乎挑不出毛病。在宣传中他们却悄悄混淆概念,“夸大”或“虚构”各种权威说法,这种看似普及推广健康知识的行为,却因为推销高价的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而更像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

  现实生活中,为此花钱不少,但吃过、用过之后发觉疗效甚微甚至无效的人估计不少。采访中遇到一位老人,她买了上万元的高科技被褥和床垫,却始终没调理好自己的血压和关节疾病。

  这类“义诊”层出不穷,消协和工商部门曾多次发出消费警示,依然有人上钩。甚至有些社区、村委会见到盖着“红章”的介绍信便轻易相信,将这类义诊、免费保健讲座引入社区或老年活动站。有位受访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父母参加社区组织的到外地某沙棘种植园“考察”的活动,因没有购买4000多元的“沙棘系列保健品”而遭到冷遇的尴尬经历。

  如此“义诊”和保健、医疗产品推销现象屡禁不止,难道真没法儿管理吗?

  采访时,汇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区的管理,以减少这类“义诊”活动借地违规,侵害特定消费人群的健康权益。

  有消协人士建议,对非正规医疗机构的“义诊”活动应加强统筹监管,增强执法力度,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参与,让这些“义诊”活动找不到打擦边球的机会。对提供场地和便利供“义诊”活动进行虚假宣传的,要有必要的问责手段。他们也提醒中老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有“义诊”的机构或人员,应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查询是否经过备案批准,并现场查看义诊人员的医师执业证书,切勿相信无审批手续的义诊活动,以免上当受骗。 (罗伟)


上一条:爱美女士玩灌肠减肥法 不同灌肠液有不同功能
下一条:下面没有链接了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知识检索:    

热门搜索

    十环网 建材 石材 地板 卫浴
    瓷砖 木门 大理石 油漆 十环
    壁纸 水泥 木地板 橱柜 厨房
    涂料 装修 卧室 板式家具 板材
    铝合金 玻璃 石膏板 钢材 松木
    书房 化学建材 陶瓷 客厅 吊顶
    洁具 餐厅 金属家具 儿童 地板砖
    门窗 混凝土 保温材料 细木工板 地板采暖
    家具饰品 板式 墙纸 家具风水 实木家具
    玻璃胶 窗帘 实木 中纤板 知识
    别墅户型 石灰 业主 防盗网 背景墙
     陕西 纱窗 家装 服装

栏目热门
·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的区别
·门口正对楼梯如何化解?
·滚筒式、波轮式和搅拌式洗衣机比较
·海尔高奏“国际歌” 小冰箱占据美国市场
·液晶电视与液晶显示器有很大区别
·生活窍门——给冰箱除冰,提高制冷率
·家电以旧换新,听上去挺美!!
·一体式课桌椅设计
·富有创意的自由组合书橱
·无绳电话辐射知多少?
图片新闻
印象石(caststone)施工指导
印象石(caststone)施
特石、印象石caststone的小知识
特石、印象石castst
“干性”和“湿性”印象石 (caststone) 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干性”和“湿性”
特石、印象石 (Caststone) 标准规范
特石、印象石 (Cas
绿色标志
中国环境标志:十环标志,由国家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认证,由十环标志网提供认证与咨询方面问题解答.
第三批2008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发布

      
中国环境标志          十环产品标志

十环产品标志: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和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发起,由企业自律,十环产品评定办公室和消费者监督,企业从设计到生产以及销售都要履行绿色环保公约,建材和装饰材料可以申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