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零7个月的宝宝月月(化名)有一个习惯:一生气就扑到地上以头抢地。以后这个恶习,爸爸妈妈会永远禁止他做:因为这次“以头抢地”,一支长达10多厘米的钩针,一半扎进了他的脸颊,宝宝目前依然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等待度过小生命诞生以来最艰难的时光。
长针插入颅内1厘米,开颅取出
前天晚饭后,宁波江北区一间普通的出租房里,小邱和老婆、儿子月月一家三口正享受晚饭后的闲暇时光。妈妈随手拿起做到一半的拖鞋与钩针钩了起来。
只会叫“爸爸、妈妈”的月月咿咿呀呀地扭到妈妈身边,抢过拖鞋与钩针抗议,似乎是要妈妈陪他一起玩。妈妈回忆说,月月当时一生气,就把拖鞋扔了出去,妈妈以为钩针也会这样被扔出去,就去捡拖鞋。
几乎是一瞬间,月月扑在地上耍起赖来。妈妈突然反应过来:钩针!总长超过10厘米的钩针还在孩子手上!
她赶紧抱起孩子,眼前所见,几乎让她脚发软眼发黑!两头带倒钩的长针一头,已经没入了孩子的脸颊,斜斜地向上,冲着大脑的方向。
“我不敢拔,因为前些日子看过电视,有筷子扎到宝宝的脑子里,需要手术!”小邱说,夫妻俩立刻抱着孩子奔到当地医院,可医生不敢动手:“这么小的孩子……赶紧送杭州吧。”凌晨3点,小邱夫妇赶到杭州。长针就一直插在月月脸上。
他们感叹:“孩子太皮了!”小邱说,月月是个聪明孩子,就是太皮,见什么都拿来玩,剪刀、菜刀,家里所有“危险”物品不得不藏在柜子顶上;即使这样,小邱还会拿自己板凳垫着努力去够。
急诊检查显示,长针从孩子的下颌骨咬合关节进入脸颊,已经进入颅内约1厘米。接诊的沈志鹏医师说,因为针头有倒钩,贸然拔出可能把大脑组织钩伤;加上长针并不干净,很可能会将细菌带入孩子的大脑,引起颅内感染,所以必须做开颅手术,止血、消毒。
脑外科王宁副主任医师当晚赶到医院,与沈志鹏医师一起为月月进行手术——他们将孩子颧骨后方的颞骨取了下来,让受伤的大脑暴露出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长针,将受伤位置进行止血、消毒;最后,将颞骨复位。
“手术很顺利,没有出现大出血。接下来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抗感染治疗,看孩子能不能撑过去。”沈志鹏说。
省儿保专家说,4岁以前的孩子,特别容易遇这样的意外,他们以前还碰上过筷子插进脑子里的孩子,家长把筷子当场就拔了出来,没做特别处理,结果,引起了颅内感染,“这样的事情,预防是第一位的;要让孩子有危险意识,也让危险物品远离孩子。”
2.5厘米大鱼刺,戳穿食道
抠喉咙、吞饭团、灌米醋,若是吃饭时被鱼刺卡了,很多人都会用这些小偏方来弄出鱼刺来。近日,一根2.5厘米长的鱼刺,折磨得来自温州平阳的蒋先生生不如死,最后经市中医院心胸外科通过手术将这根穿破食道的“肇事鱼刺”取出,蒋先生因此而“死里逃生”。
上周日,49岁的蒋先生在家里吃早饭,一大锅稀饭,他用红烧鲫鱼下饭。因为天冷,鱼汤已结成冻冻。“我其实平时不爱吃鱼,但是鱼冻冻我是喜欢吃的。”他回忆说,鱼冻滑溜溜的,还没嚼,就一下滑进了他的嗓子。
“当时就觉得喉咙里一阵刺痛,我想坏了!大概有鱼刺进去了。”蒋先生想到很多民间土法,“我喝水,吞饭团,还猛灌了两瓶米醋,喉咙和胃还火辣辣痛。”不妙的是,痛感往下移,胸部、背部开始一阵阵疼痛起来。
后来,蒋先生感觉憋气、胸痛、背痛。等到第三天,他开始发高烧,整个人躺不平,也直不起腰来,整个人弯得像个虾米一样。家里人看看情形不对,赶快拉他去医院看病。
在当地医院,CT检查发现,鱼刺在主动脉弓水平位置,穿破了两边食道,如不尽快取出鱼刺,会造成感染,一旦造成主动脉破裂大出血,还会危及生命。
昨天上午,蒋先生来到杭州市中医院。医院心胸外科杨勇主任医师在仔细研究CT片,确定鱼刺位置及与主动脉、食道之间的关系后,当即决定通过手术将鱼刺取出。
手术中,医生在食道壁发现了一根长约2.5厘米的鱼刺,像一把弓,横梗于食道内,两端尖尖的刺已经刺破。
专家告诫说,很多人在处理食管异物时强咽饭团和喝醋都很危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汤匙或牙刷柄压住患者舌头的前部,在亮光处仔细察看舌根部、扁桃体、咽后壁等,尽可能发现鱼刺,再用镊子或筷子夹出;若以上方法均不管用,则应禁食,并尽快去医院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