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记者在广州高校采访发现,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中呈扩散趋势。广州市疾控中心调查结果也表明,作为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男同性恋感染者中,相当部分是大学生群体。
来自大学生、疾控部门、专家等各方面的情况显示,大学生群体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增多值得警惕,亟须对大学生加强性教育,减少医疗机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
大学生群体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增加
广州高校一名在读研究生阿新(化名)2010年4月中旬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是在一次针对男男同性恋免费检测的活动中,觉得好玩陪别人检测后,意外发现自己成为了感染者。“很多男同都觉得自己离这个病很远,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常会出现感冒、皮肤疱疹等症状。”
广州大学生男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是这几年里渐渐浮出水面的。为了对大学生男男同性恋进行干预,防控艾滋病在大学生中的蔓延,广州市疾控中心开展了定期对大学生男男同性恋免费检测和咨询服务的活动,在检测中疾控部门发现大学生中不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来自广州市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性传播已取代吸毒成为广州艾滋病病毒感染主要途径,其中,男同性恋群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数比7年前增加了5倍。据广州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控专家徐慧芳介绍,从疫情特点来看,15岁以下病例、孕产妇病例不断增加,大学生以及50岁以上老年人病例数目增加较快。
实际上,广州市艾滋病疫情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据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副主任医师何浩岚介绍,近一两年内增加了很多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大学生的个案。他们几乎都是通过高危性生活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以往大学生前来做艾滋检查是很稀奇的,这两年很常见了。我接诊过的年龄最小的病人是15岁,一个初中女生。”
不安全男男性行为是“导火索”
据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鸣介绍,2003年市疾控中心对广州市男同群体的艾滋病疫情进行过调查,当时感染率还只是1.7%,而今年感染率已高达7%以上。
王鸣说:“当前广州最紧迫的防艾任务,就是抑制艾滋病在男男同性恋人群中快速传播的趋势。”
广州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防艾公益组织,名为“朋友公益”。这个组织从4年前开始组建,从4个志愿者发展成如今超过200个志愿者。据主办者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陈杜介绍,“朋友公益”组建后得到了著名艾滋病专家张北川教授的支持,与世界卫生组织、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共同执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加速基金第三期项目”,在广州大学城进行针对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计划。
据陈杜介绍,在广州地区高校,艾滋病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性传播,其中,“男同”占有相当的比例。“朋友公益”因此开发了一个专门针对“男同”的项目,名为“同城社区”。2009年,同城社区接触的大学生“男同”1000多人,到2010年上半年已经增加至1500多人。
“男同”之所以成为大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最高危的群体,是因为多数大学生“男同”采取了不安全性行为。陈杜说,他们在志愿服务中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男女情侣发生性行为,出于避孕考虑往往使用了安全套,而“男同”之间没有避孕需要,大多不使用任何防护。一些小范围的调查显示,广州男大学生购买性服务的情况也有所增加,有的并未采取安全措施。
陈杜发现,很多来自珠三角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性态度和性行为日益开放,而高校的性教育又非常滞后。同时,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在大学生防艾方面的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这些都使大学生防艾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希望得到社会的包容
阿新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医务人员对于艾滋病的恐惧常常导致他们“看病难”。他有一次皮肤出了疱诊,需要做一个小手术,他去了广州一家正规医院看病,医院要求抽血检查,结果发现他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拒绝给予治疗,建议他去广州专门接收艾滋病人的第八人民医院看病。阿新去了八院后,发现八院治疗这类疾病的条件并不好,这让他感到很无奈。
“医务人员中,尤其是护士,特别排斥我们。医护人员尚且如此,何况社会上其他的人?我们这个群体最大的忌讳就是隐私外泄,原因就是害怕社会的歧视。”阿新说到这里,音量变得很大,情绪有些激动。
阿新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建立了一个QQ群,群里面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一有机会性感染,就很害怕去医院,因为许多医院会把他们拒之门外。群里面的人常常互相鼓励说,尽量定期检测,及时吃药,保持锻炼,加强保养,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几率。
有时,群里如果有人病了,找不到医院看,其他人就会联合起来帮他,或者是推荐他去熟悉的机构做咨询,或者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告诉他应该吃什么药,去哪里买药。阿新说,“在这个QQ群里我们感觉到自己被关心,可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这里互帮互助的氛围是普通人群感受不到的。” (记者郑天虹、肖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