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仍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突破万例,其中需治疗的病人3000多例。艾滋病防治工作仍十分艰巨。
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始建于2003年,是长沙地区艾滋病定点收治医院,承担着全省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综合救治工作。专家介绍,从2005年至今,该中心收治晚期艾滋病患者800余人,坚持抗病毒治疗后,90%的患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病人的年死亡率从30%以上降至5%以下。大部分患者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家人为其“预备后事”转变为好事
【临床病例】刘某,男,41岁,湖南人,经营一家庭小作坊。2008年8月出现发热,伴咳嗽,间有胸闷气促,在省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肺部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效果差。随后检查发现抗HIV初筛阳性,确诊为艾滋病入院。
患者有婚外性行为,经检查,CD4计数21个/ul(正常人CD4计数800~1200个/ul,CD4计数<200个/ul可诊断为艾滋病发病,CD4计数<50个/ul为艾滋病晚期),患者因恐惧、绝望而情绪低落,其家人都给他预备了后事。专家随即予以抗真菌、抗肺孢子虫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者病情好转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出院后又在医院门诊继续抗病毒治疗,查CD4计数已上升到300多个/ul,他目前已经把家里的小作坊发展成了大工厂。
【救治前沿】党和政府对艾滋病防治更加重视,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和救助进一步落到实处,病人的治疗经费得到了保证。
二线抗病毒药物在我省普遍使用,为耐药的艾滋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抗病毒治疗选择。加入了二线抗病毒药物的组方,药物的毒副反应更小,抗病毒的作用更强;以前不能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也能治疗了。
积极治疗后恋爱结婚生子如同常人
【临床病例】彭某,女,21岁,湖南人,在汕头一发廊打工。于2005年7月起出现发热,伴畏寒、乏力,在汕头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感冒,予以抗炎治疗后症状稍好转,之后再次出现,确诊为艾滋病。2005年8月入住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患者16岁就在汕头发廊打工,曾与多名男性有性接触史,查CD4计数9个/ul,入院后体查,存在口唇疱疹病毒感染、肺部感染。专家予以对症治疗。出院后坚持抗病毒治疗,定期随访检查,CD4计数已上升到400多个/ul。患者于2006年去广州打工并经人介绍认识一名健康男青年,两人恋爱结婚,2009年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妇产科行母婴阻断后,生下一健康男婴,现在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生活。
【救治前沿】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程度越来越高,基本消除了对艾滋病的恐惧。作为一家大型综合医院及艾滋病的定点收治机构,医院在国内率先为HIV/AIDS患者提供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在内的综合“一站式”诊疗关爱服务,2010年医院妇产科不但为艾滋病孕妇正常接生,而且为3位艾滋病孕妇行母婴阻断剖腹产,外科系统也为多位艾滋病患者行手术治疗。
艾滋病的检测更加完善,以前只有省疾控部门可以做艾滋病确诊,现在各市州疾控也可以完成了,而且都配备了流式细胞仪,可以定期监测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使病人得到更好的关怀和治疗。
用关爱取代歧视、用温暖驱赶孤独
【临床病例】陈某,女,13岁,江苏人,学生,随父母打工来长沙,于2007年7月起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咳痰,后确诊为艾滋病,于2007年10月来医院。患者2岁时因贫血,在江苏某乡村医院输非法采血血液治疗而不幸被感染,因患儿只需输血100毫升,其母亲怕浪费,随后要求输注剩余的200毫升血液而同时受到感染。
小陈入院后CD4计数11个/ul,经专家对症治疗,症状好转,于2007年12月出院。曾一度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于2009年8月再次发病住院,入院后医护人员予以心理护理及依从性教育,患者病情稳定,于同年9月出院,出院后病情稳定,并一直在正常工作。
【救治前沿】消除对艾滋病的偏见与歧视,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前提。生殖道感染、性病和艾滋病三者在病原学、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和重叠交叉,它们都与“性”有关、与社会耻辱和歧视相关。正因如此,人们在面对这些疾病和感染时,多选择了沉默、躲避,有的甚至还产生报复行为。偏见与歧视,严重阻碍了人们获得必要的救治信息及医疗服务,导致本可以预防治疗的疾病得以迅速流行、蔓延。
当用关爱取代歧视、用温暖驱赶孤独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获得的将是尊严,而我们整个社会收获的则是进步与文明。 (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黎红 黄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