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郭娟坚强善良,是舞蹈演员。今年8月初,她刚在舞台上跳完第二支舞没等谢幕就昏倒了,检查发现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住院后,5个月大的儿子不得不断奶,住院近两个月,她只见过儿子两次,原本及腰的长发因化疗早已剃掉,现在,儿子已经不认识她了,看着她光光的脑袋吓得直哭。
她说,日子刚刚好起来,刚好那么一丁点,自己多想再爱孩子一次……
前天,郭娟的弟弟来做配型检查,一家人都还在等待……
能歌善舞的她
昏倒在舞台上
29岁的郭娟躺在病床上,因为化疗,她被剃成了光头。她一直戴着口罩,只剩下一双大眼睛和乌黑的眉毛露在外面,但仍看得出来生病前的清秀。
郭娟是开封人,熟悉她的人都说,郭娟开朗、漂亮,善良。能歌善舞的她从开封艺校毕业后一直都在歌舞团做演员,因为舞艺好,常常被邀请去表演。
今年7月,郭娟就觉得自己常常头昏无力,她以为是夏天中暑,并没有多在意。8月1日那天,郑州市经纬艺术团特邀郭娟去演出,虽然身体没劲儿,可郭娟还是去了。
当天38℃的高温,再加上屋里空调坏了,郭娟汗如雨下,穿着厚重的舞蹈服坚持跳完了第二个独舞,刚下台就昏倒了。接着持续高烧,检查发现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随后就住到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
“她平时特别节省,一年都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提起儿媳妇,57岁的孔亚力特别揪心,她说,以前馒头干了,郭娟还砸一砸泡着水吃下去。“她后来连馒头都吃不动了,当时我们谁也没往这上面想……”
生病之前,我们从不分开
昨日中午,孔亚力把7个月大的小宝抱进病房,这是郭娟生病后第二次见到儿子。小宝很可爱,白白净净的,看到满屋子都是戴口罩的人,他惊奇地四处打量着。
“乖,让妈妈抱抱,想死你了。”郭娟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急不可待地把手伸过去接儿子,可小宝似乎对妈妈很陌生,转身扑向孔亚力,嘴里咿咿呀呀地似乎在表示抗议。“怎么了,不认识妈妈了?”郭娟着急了,一个劲儿地逗儿子,可小宝还是不肯让她抱。
“算了,算了,孩子太小,可能是不认识了。”孔亚力抱起小宝安慰郭娟。“以前是长头发,现在都没了,孩子可能吓到了。”听到婆婆这么说,郭娟赶忙找了帽子戴起来,但小宝仍然把脸背过去不让抱。
从小宝进门开始,郭娟的眼睛就一直盯着儿子。郭娟说,小宝一直很乖,几乎不怎么哭闹,每次她带着小宝上街总是像袋鼠妈妈一样把孩子挂在胸前,引得不少路人都看他们。
提到儿子,郭娟话里都带着笑。“我住院之前去哪都带着孩子,没分开过,可一得病就几乎没见过他。”说着说着,郭娟的声音渐渐低下去,眼泪大颗大颗地掉下来。“他现在怎么都不认识我了……”
她是个好媳妇好妈妈
郭娟的丈夫,32岁的张新一直坐在病房外,很久都不说话,从妻子住院开始,他几乎一直守在这儿。“郭娟现在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一个喷嚏都能让她受传染。”张新说,因此病房里几乎不能待人,有人进去也是戴着口罩。
张新和郭娟是在演出时认识的,和郭娟一样,张新的收入也不很固定,只靠偶尔的演出赚点钱。“我知道,她心里很挣扎。”张新哽咽着,他说,郭娟是个好媳妇、好妈妈,得知自己的病后,她虽然哭过,可想得最多的还是孩子。“我希望她别有包袱,要活下去……”
“她特别坚强,病人当中她显得很特别。”郑州三院血液科的主任医师赵晓武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症状一般是突然不明情况贫血、发高烧等,患者需要进行化疗、骨髓移植来治疗。
“最好是兄弟姐妹配型合适,情况会好些。”赵晓武说,郭娟的弟弟已经去做了配型,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即使配型成功,还需要几十万元的花费,对这一家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抱抱孩子
再爱他一次
郭娟住院后,孔亚力每天要坐1小时的公交车从北环来给儿媳妇送饭。为了省下钱给儿媳妇治病,当时才5个多月大的孙子小宝不得不断奶,而奶粉太贵,只能偶尔吃一点,平时都是吃米汤、面条等。
从8月12日住院到现在,郭娟已经花了5万多元,大部分都是借来的。孔亚力的丈夫下岗多年,一家人基本都是靠她的工资过活,但现在每天几千元的治疗费实在让他们无力支撑。“最多的时候一天花了7000多元。”
“我天天哭,眼泪都哭干了。”郭娟确诊后,孔亚力不会笑了,也不会高声说话。每次去送饭,走在路上,孔亚力的眼泪就止不住。“我兜里都装一兜一兜的纸,那眼泪就控制不住。”
“也许是过分地爱你,我才含泪改编这首歌曲,祈求社会上的好心人,救救我的好儿媳,为了孩子能叫声妈,儿媳你一定要坚持到底,婆婆我啊再苦再难,也要给你力量,给你活力。”孔亚力小声哼唱着为儿媳郭娟改编的歌。
“我还有兄弟姐妹,为了孩子我也得好起来。”郭娟的眼神很坚定。她的父亲下岗多年,母亲只靠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弟弟妹妹的学费几乎都是她省吃俭用供出来的,现在最小的弟弟也已经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了,一家人的日子才刚刚好起来,按照她的话说,是“刚好了那么一丁点”。
“奇迹肯定能发生。”郭娟说,孩子还小,她得快快好起来,抱抱孩子,再爱孩子一次…… (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