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已经痊愈的白血病小伙郝艳海特意从河北来到鞍山看望恩人孙智勇。
坐在鞍山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采集现场的郝艳海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不停朝门口张望着,心里猜测着恩人的模样。
30岁的郝艳海是河北邢台人,3年前,不幸患上了白血病。2007年6月,通过中华骨髓库,鞍山人孙智勇为郝艳海移植了骨髓。
“那个人应该就是他。”还没等工作人员介绍完,郝艳海便三步并作两步手捧鲜花朝进门的孙智勇跑了过去。“哥,是你救了我。”跪在孙智勇面前,郝艳海感激得泪如雨下。
“赶紧起来,兄弟。”将郝艳海搀扶起来后,孙智勇也哭了起来,他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付出竟拯救了一个生命。
35岁的孙智勇是鞍钢能源动力总厂的一名普通工人,2003年,参加了中华骨髓库的干细胞捐献。2006年底,孙智勇接到了辽宁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的干细胞与一名河北患者初配成功,征求其是否进行高配。“当然要高配,我的一点付出要是能换回一条生命,我这辈子也没白活啊。”
据鞍山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管理办公室主任雷阳介绍,捐献者的约5ml抗凝血送到干细胞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查,如果与患者配型,接下来要进行高配,也就是检验人类白细胞相溶性进而确定是否吻合。很多捐献者在初配或者高配吻合后却又拒绝捐献,这对患者家属无疑是再一次打击。
2007年2月,孙智勇到沈阳进行了高配。“我俩的高配结果竟然达到了10个点,也就是说,这种几率只有同卵双胞胎才会出现。”孙智勇说,捐献过后,他也一直惦记着郝艳海。在二人相见的那天,郝艳海的妻子李艳芬和姐姐郝艳红在鞍山市红十字会的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填报书上郑重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记者 刘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