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要涨价?空调要涨价!
泉州下了一周的雨停了,天气该热了。
空调的旺季来了,消费者的涨价恐慌也来了。
而家电界人士对此异口同声地给予了肯定回答。他们说,现在距离5月31日国家停止对节能空调补贴的时间越来越近,6月就算不涨价,没有补贴,也变相地等于涨价。
正是看到这一点,许多消费者都想赶在补贴取消前入手一台空调,空调购买旺季随之提前到来。但是,购买空调毕竟不如买菜那么简单,毕竟是大宗的消费。市民在出手的时候最好想清楚一些相关的细节,避免落入商家的销售陷阱,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谨防虚构价格
日前,泉州市物价局在检查中已经发现,个别家电商家涉嫌未履行宣传承诺、虚构原价和使用不规范宣传用语等价格欺诈的行为,比如一款彩电标明的特惠价4399元,原价6999元,但是物价部门通过检查商场之前的交易记录,发现其原价只有4500元。虚构原价的行为就是一种价格欺诈。
与彩电类似,在购买空调的过程中,对于“直降”、“特价”、“直降再打折”等等,消费者也要仔细询问,并要求查看该商品一周内的交易记录,或者上网多了解同款商品的真实交易价格,做到心中有数。
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与习惯,确定多大面积的房间使用空调。购买时,不要盲目只看外观,只听促销员介绍功能。当然,还要坚持货比三家,多比较就不易被虚标的价格所忽悠。
谨防免费安装
市民陈先生在导购员天花乱坠的劝说下购买了一台空调。买的时候确实看到有材料费,比如管子超过四米要收费,钢筋混凝土打孔要收费,仔细想了一下自家都不在收费范围,管子不超过四米,孔是开发商打好的。商家表示,如果这样的情况可以免费安装。可是等送货上门安装,却要收取高空作业费300元,空气开关120元,黄先生顿时傻了眼。
高层安装和维修费用,并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由于没有明文规定,消费者往往会吃“暗亏”。安装公司为了多赚钱,往往从材料配件费、加工费、钻孔费等方面入手向消费者收钱。商家所谓的免费安装多是安装的服务费免除,他们会借口收取一些材料费。如果涉及的材料没法收费,他们还会收一些高空作业费等。
消费者最好在购买的时候,就询问清楚安装过程中哪些情况下是必须收费的,并商量好价格,签订书面协议,防止事后安装人员借口抬高收费价格。
谨防偷梁换柱
市民郑小姐在市区某商场购买了一台空调,在商场时,看好是红色外壳的,付完钱。两天后,商家送货上门,郑小姐刚好不在家。他的先生收了货,空调也装了上去。郑小姐回家一看,发现商家送来的根本不是红色外壳的,而是白色外壳的空调,节能等级也不同。郑小姐很生气,打电话给商家,商场表示可以退货,但是现在暂时没有人手,要过几天再换。那些天,天气正热,想着空调都装了,自己也要上班,就先用着。结果一拖再拖,郑小姐也就放弃更换了。但是现在想起来,还是有被商家忽悠的感觉。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收货时,要看清楚商品的价格型号等信息,一旦付了款,就表示对该商品已经认可,如果商家开具的票据上写明的空调型号和上门安装的空调型号一致,则消费者应该承担一定责任。
谨防终身保修
“免费包修”、“超长时间包修”,最近成了家电业的热门词语。那么,什么是“保修”呢?
根据国家三包法规,包修指在三包有效期内,除因消费者使用保管不当导致产品不能正常使用外,由修理者免费修理,不需要缴纳材料费和工时费。而保修则是修理者保证负责维修,但要收取一定的材料费和工时费。
超长时间包修,基本属于企业短期的促销行为,仅针对几个型号的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购买的这款产品是否属于促销机型,能否享受“超长时间包修”。
“保修”和“包修”概念不一样。消费者要认清,“保修”是保证维修,费用还是要消费者自理的;而“包修”,在有效期和“三包”范围内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